5月29日,深视新闻记者采访了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党总支书记、创校校长邹小新,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原副主任周岫彬,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夏东坤,
火箭“飞燕一号”项目,由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燕川中学“红剑航天社团”牵头,社团的学生们学习火箭设计、燃料调配、航电控制等专业相关知识。王裕宁作为火箭的总设计师,是社团的牵头组建人之一。
在火箭发射前,深视新闻记者邱琦深曾采访王裕宁,在介绍“飞燕一号”时,王裕宁侃侃而谈,对团队研发的火箭信心满满。说到发射前的心情时,王裕宁说:“很激动紧张,害怕失败是有的,但如果失败,也要直面失败,下次做好充足准备。”
王裕宁从小就对火箭、宇宙充满好奇,并系统研学航天知识。在大家眼中,王裕宁是一个酷爱航天的追梦少年。
周岫彬和记者说,王裕宁内向低调、认真爱钻研、有创新思维。“团队里很多这样的少年,一路走来,他们协同合作的团队意识成长了很多。”
“红剑航天社团”中的另一名少年,王君毅,担任地面站分系统设计师,他负责开发、整合多模块功能,使火箭实时数据能准确地展现在指挥大厅。
“据我了解,王裕宁的家庭条件比较普通,不是网友说的那种有很多资源背景的。他对航天知识很感兴趣,学校顺应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了逐梦苍穹的土壤。”邹小新说。
邹小新向记者介绍,前年,“红剑航天社团”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发射了一颗火箭,正是那次成功给了他们信心,坚定了想发射更高火箭的理想。
据悉,燕川中学以“航天科技教育、智慧教育、个性教育”为特色。“飞燕一号”项目的成功,与燕川中学航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密不可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安中学(集团)各校区以集团创想教育为特色办学理念,实施“小初高大学”创新人才贯通式一体化培养策略,推进“五创”特色课程建设。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燕川中学还建设了3个航天科技工程实验室以及研发了航天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三个前沿实验室包括航天科技教育体验馆、太空工程实验室、航天卫星工程实验室,能展示航天器并进行航天体验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工程研究与实践的场地。
前期,学校航天科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最重要的包含航天科技素养提升课程、航天科学技术创新课程等。学校实行航天科技课程“双导师”培养机制,即校内培养一批30多名由各学科老师组成的航天科导师,邀请高校、高新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人才作为校外导师。
邹小新和记者说,“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专家龙乐豪担任新安中学(集团)的科学总顾问,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原副主任周岫彬担任科学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空天学院教授袁丁担任科技副校长。学校还常态化邀请多名航天专家给师生开展专业讲座。”
据了解,“飞燕一号”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得到了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以及中天火箭、星河动力、易龙航天等航天企业,还有北京锦绣航天科普教育基地、青海冷湖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园的支持,此外,龙乐豪院士领衔的航天科学家也给学生们很大帮助。
去年暑假,“红剑航天社团”的同学到北京锦绣航天基地,接受了航天专家为期一周的集训。周岫彬回忆起跟“红剑航天社团”的初次接触:“两年前我到燕川中学做报告,‘红剑航天社团’的同学找到我,说他们在研究火箭,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支持,我非常乐意进行指导。”
他说,这一次工程前后有十几位专家给孩子们辅导,专家们都有这样的责任心和情怀,指导青少年开展航天的科创活动。“如果一大批人才成长起来,中国航天就了不得了,这个工作很有价值。”
此外,周岫彬还联系了多个对火箭发射热心的企业。他们为火箭发射提供了实验材料、实验场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作为技术上的支持的单位之一,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夏东坤表示,这次火箭发射涉及固体动力系统、电气系统、起爆装置、地面发射支持装置等,对学生要求高,公司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对同学们给予指导。
夏东坤认为,“火箭少年”的诞生与深圳的创新氛围密不可分:“近年来,不少新技术新产品在深圳诞生,另外,深圳的电子工业体系也很完善,从想法诞生到‘手搓一套控制管理系统’,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可能几天就能完成,到华强北就把所有东西配齐了。”
夏东坤表示,未来,企业应该向高校开放资源,让实验室、工厂、生产制造加工的能力为科普或深圳学生所用。教育领域也可以开创更具航天特色的专业课程,满足学生对航天新技术探索的追求。
周岫彬说,深圳有创新的土壤,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深圳,也有很多有关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产业的发展,很适合创新型人才“逐梦”。